眼跳測吉兇近日,由億翰智庫發布的“2018中國標桿產城&特色小鎮運營商及項目品牌影響力TOP50”榜單中,華僑城集團在“2018特色小鎮投資運營商年度品牌影響力TOP50”榜單中名列榜首;成都安仁古鎮、深圳龍崗甘坑新鎮、成都黃龍溪古鎮在“2018中國特色小鎮品牌影響力TOP50”榜單中均位居前列。 獲得這樣的殊榮,是對華僑城集團在新的發展領域成就的充分認可,也是對華僑城集團戰略轉型成效的高度肯定。 “不破不立”。2015年,處于“而立”之年的華僑城,主動承接國家戰略、準確判斷行業形勢,在“旅游+地產”創業模式的基礎上,探索出“文化+旅游+城鎮化”、“旅游+互聯網+金融”創新發展模式,了而立之年的“二次創業”。 “文化+旅游+城鎮化”是一個生態模式。華僑城人眼中的新型城鎮化,絕非局限于一城一池,而是要攜手各方資源,實現地區產業經濟和人口結構的整體調整與優化,建設完整的自循環產業生態,包括旅游、商業綜合體、酒店、城市基建等,形成完整配套,以文旅為主鏈,貫穿起整個生態,從而提升區塊價值,實現城鎮產業生態的造血。 以成都安仁古鎮為例,華僑城通過梳理和項目已有的旅游資源,樹立起意義更為深遠的全新文旅IP,在一地同時呈現公館實境體驗劇、“非遺大課堂”、“微特博物館”等多個業態角色。華僑城在安仁的項目不修圍墻、不賣門票,通過多元產業融合,最終要實現產業結構變化帶來的人口結構變化,讓原住民回流、新移民遷徙。 新戰略實施過程中,華僑城集團逐步形成總部與下屬子集團“1+N”的組織架構,通過整合已布局全國50多個城市的綜合資源,著力構建“集團-戰區-項目”管控體系,推進集團從“管資產”向“管資本”轉變的戰略管控模式落地。 隨著這一新管控模式的逐步推進與深入,華僑城各二級子集團集群協同效應日益凸顯。在2018“云南大會戰”中,華僑城集團各戰區及集團各職能部門“協同作戰”,助力云南建設全域旅游。其中,作為華僑城央地混改典范的云南文投集團,與華僑城集團“牽手”不過兩年,企業已完全突破了兩年前的發展瓶頸,產值從30億元增長到60億元,利潤從2000萬元增長到1.6億元,總資產超過80億元。在這場“央地混改”的背后,則是一場大刀闊斧的:健全結構,組建新的黨委、紀委、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營團隊,精簡職能部門,領導班子實行市場化選聘,中層干部實行全員競聘上崗;精簡審批流程,更加突出企業作為市場主體的決策能力;執行跨越式指標、斷崖式考核,轉變“吃大鍋飯”的觀念。 “央地重組”,激活了云南的一池春水。通過景區托管、并購和組建旅游聯盟,與資本市場密切結合,以互聯網為手段搭建市場化平臺,“泛娛樂+綜合體+特色產業”、“內容創意+科技元素+資本運作”等地區發展新模式紛紛涌現。在資本和發展模式的雙重驅動下,云南文投的文藝作品也從“高原”向“高峰”邁進,兩年來,成功打造了大型佤族舞蹈詩《阿佤人民再唱新歌》;《吳哥的微笑》再度被評為“全國文化出口重點項目”;話劇《我的青春在聯大》在國內巡演;電視劇《金色腰帶》將在全國。 2018年,無論是云南大會戰,還是“華僑城文化旅游節”在全國50城舉辦,抑或是深圳歡樂港灣、無錫古運河、揚州大型智慧全域旅游、衡陽華僑城、太原華僑城、南昌歡樂象湖等一批項目先后落地開工,無不印證了一個觀點:華僑城集團所聚焦的,正是其核心主業——文化旅游。 華僑城的創新發展模式——“文化+旅游+城鎮化”,其內涵就是以文化為核心,以華僑城最擅長的文化旅游產業為主要業務,通過對文化相關新興產業的導入,提升城鎮公共文化和公共服務水平,推動當地產業轉型升級。 華僑城近年來在全國獲取的30多個項目,無一例外具備同一特征——將文化特色、旅游資源和城鎮化建設三位一體高度統一,使得華僑城生產力獲得不同維度的解放和闡發。文化在其中起著統領綱要的作用,對于一個新項目,華僑城首先深度挖掘、提升項目潛在的文化內涵價值,同時進一步完善項目基礎設施配套,待文化旅游部分相對成熟后,才會考慮進一步開發。 “共享”是華僑城頻頻提出的產業鏈概念。近年來,華僑城戰略入股同程旅游,與萬科、華夏幸福等建立產業聯盟,與巔峰智業、深大智能、王府井集團等各類企業、實業合作,還與22家國內外知名策劃、規劃、景觀、建筑設計團隊組建了華僑城規劃策劃聯盟和搭建產業高端智庫。做強產業發展力量,整合行業資源,體現著華僑城引領文旅產業融合的堅定。 堅守戰略定力、創新,華僑城不斷活力。華僑城2018年三季報顯示,截至2018年9月31日,華僑城集團總資產、營收、凈利潤同比增長均保持在30%以上。截至2018年底,華僑城集團共有開業景區26家,酒店26家,旅游演出23臺,旅行社5家,特色小鎮及美麗鄉村8家,托管景區28家,全年接待游客總量預計將突破1億人次,是2016年的三倍。 縱觀華僑城創新的過程,不難發現:華僑城作為央企,始終自覺肩負對社會責任的履行。除以“文化+旅游+城鎮化”、“旅游+互聯網+金融”創新發展模式承接國家新型城鎮化戰略、積極推進全域旅游發展外,華僑城也把扶貧攻堅作為一項重要任務,聚焦精準、深度發力,充分結合自身在文化旅游產業方面的優勢,以文化旅游帶動鄉村振興為重要抓手,在發展文旅主業的同時,也探索出了“文化+美麗鄉村”、“產業扶貧+鄉村振興”等扶貧新子,助力貧困地區人民實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2018年7月啟動的“云南大會戰”中,華僑城集團與云南各級的合作項目中,就涵蓋了基礎設施提升、文化旅游和精準扶貧等多個方面,以全域旅游為軸,以產業帶動云南精準扶貧協同發展。例如云南省的重點扶貧項目——元陽蓮霧種植,結合當地特色農業,引進世界各地優質熱帶水果品種進行培肓和示范種植,并圍繞此項目進行周邊產業拓展,著力打造“熱帶水果+文化旅游”的百果公園田園綜合體,通過產業扶貧促進建檔立卡戶勞動力就業穩定收入,由“輸血式”扶貧到“造血式”扶貧進行轉變。 云南之外,華僑城近年在全國“美麗鄉村”探索與實踐中也取得了良好進展。在海南,華僑城與三亞中廖村把美麗鄉村建設與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生態協調發展結合起來,中廖美麗鄉村多元產業融合的景區化發展之。在廣東汕尾,華僑城與深圳市坪山區、汕尾市陸河縣三方共同打造以精準扶貧為核心導向的鄉村田園文化旅游綜合體華僑城·螺溪谷項目;在林芝,華僑城集團與深圳市南山區、林芝市聯合落實察隅縣產業扶貧,打造林芝華僑城國際汽車營地項目,并以該項目為切入點,以點帶面推動林芝全域旅游及經濟發展。 此外,華僑城集團按照、國務院關于組織經濟較發達地區與經濟欠發達地區開展扶貧協作的決定,自2003年開始就與天柱、三穗兩縣結成了對口定點幫扶關系。在十多年的對口幫扶工作中,集團與兩縣一起攜手并肩,為當地的脫貧攻堅、同步小康工作注入了新動能。迄今為止,華僑城集團在天柱、三穗兩縣投點幫扶資金累計近5000萬元。 華僑城積極承接企業社會責任的作為、企業的高質量高效率發展,也獲得了社會的認可。近期,在由人民日主辦的“2018中國品牌論壇”上,華僑城集團被授予“40年中國品牌案例”;再次入圍中國旅游集團20強;獲評“年度受尊敬企業”稱號;在“2018中國文化品牌價值榜”位居前列……一連串項的背后,正是華僑城集團發展所結出的碩果。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傇谛履曩R詞中號召2019年“大家還要一起拼搏,一起奮斗”。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作出重要判斷:我國發展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華僑城集團的戰略轉型升級也處于滾石上山、爬坡過坎的關鍵時期。2019年,華僑城集團將與創新,繼續聚焦文化旅游主業,積極承接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認真履行央企的社會責任,堅定不移地民幸福生活的創造者。 |